撰稿、摄影:汶川实践团 编辑:王倩倩
2010年7月29日,betway唯一官网赴汶川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都江堰市青城山福利院,深入灾区农村,慰问孤独老人,福利院的马昭霞院长和杨大勇治安主任等相关人员对实践团进行了热情接洽,带领实践团成员对养老院的相关设施进行了参观,并在随后介绍实践团对几位老人进行了慰问。
据马院长介绍,青城山仙山寿星颐养院是都江堰市首家按照《成都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建设设计规范》要求新建的一所省一级标准化农村敬老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青田村,占地15亩,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设计为二楼一底,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内有房间100个,绿环面积70%,床位数200张,现已接收五保对象180人入住,住房为二室一厅,每室限住2人,使用面积11平方米,全地砖铺设,所有住房配有25寸彩电,每间寝室均有卫生间,且配备坐式马桶和洗面池,每人配有衣柜、席梦思床、床头柜,冷暖设备一应俱全。
福利院配套设施有食堂、公共厕所、洗浴室、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医务室、库房等。活动室配有42寸液晶彩电和音响,有供老人娱乐的台球桌、乒乓球桌、棋牌桌和健身器材,以及适合老人阅读的书刊、报纸;食堂配有各种电气化设备设施,餐厅有统一美观的桌、椅、碗、柜;医务室配备有专职医务人员,有常用药品和医疗设备,并定点治疗;公共浴室保证热水供应,同时配有全自动洗衣机。工作人员配备有专职院长和专职财会人员、管理员、炊事员、护理员、专职医务人员等20人,供养对象和管理人员之比达到了10比1。
在对养老院里进行参观和对老人进行慰问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们注意到马院长所讲的这些设施和人员配置,和在参观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是基本一致的。在农村尤其是在震后的灾区养老院里,能够有这样的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表明当地政府对于孤寡老人的社会赡养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在和福利院的马院长交谈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在该福利院入住的大都是“三无”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托)养人” 的老年人,年龄从58岁到100岁不等,均享受“五保”即“吃穿住衣葬”的基本保障,市政府支持的每人每月生活标准为400元,其中零花钱为35元,且均纳入农村医疗救助。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会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送饭、喂饭、喂药等。
在实践团进行慰问的当天,有一部分老人正在外出散步,在院长的介绍下,实践团对院内的老人进行了慰问,老人们都很开朗健谈,精神都很好,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成员们不知不觉的被他们的人生事迹和乐观精神所打动。
在慰问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有一位名叫刘保全的老共产党员,现年68岁。他早年参加革命,是一名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解放后由于革命需要等原因一直没有结婚,之后来到了青城山福利院。他身体不是很好,现已瘫痪在床,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当即和成员们交谈起来。尽管对国家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提起党和国家对他的照顾时,他仍然十分感激,在和成员们交谈的过程中甚至激动的留下了泪水。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感恩的心态,也让实践团成员们十分的佩服和感动。
另外,福利院还有两位百岁老人,分别是1910年诞生的张周氏奶奶和1911年诞生的程泽舟爷爷,他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精神矍铄,实践团成员们也分别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们对于人生的独到见解,面对事态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成员们受益匪浅。
实践团在完成了参观慰问之后,带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青城山福利院,在对福利院进行参观,对孤寡老人们进行深切慰问的同时,成员们也为老人们热情开朗的精神所鼓舞,为他们能够有这样一处安度晚年的乐土而感到高兴。通过对于青城山福利院的参观慰问,实践团成员们在实地深入领悟了党和国家对于孤寡老人的赡养等社会稳定工作精神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对于党中央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和谐社会的信心。